5千年前的丝绸到现今的变化.丝绸最古老的布料:南海1号是南宋时期的一艘沉船,船上满载陶瓷、金属器和漆器等当时流行的外销商品。它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实物资料和珍贵水下文化遗产。
但是,既然是行驶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商船,船上有没有丝绸呢?
团队去取样时,面对的是一个空舱,只有舱底有些烂泥。就是从烂泥中,他们检测到了强烈的丝素蛋白的信号。说明这个现在看来空空如也的船舱,曾经可能装满丝绸。
“当时真的很开心,我们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说明海上丝绸之路是有丝的!”提起这件事,周旸的语气都雀跃了起来。
以丝固丝,治疗丝绸文物的“癌症”
中国丝绸博物馆还有另一大绝技,就是修复丝织品,化腐朽为神奇,让丝绸文物“起死回生”。
这个绝技名叫丝素蛋白接枝加固技术。技术的应用对象是无强度的丝绸,也就是一碰就碎的丝绸。去年11月,北联市场营业房首次通过“网拍”系统成功竞租,打响数字化赋能营业房竞租“第一炮”,带来了15.01%的竞租收益增长。从报名、缴纳保证金、资格审核,到最终竞拍,网上轻纺城手机APP全流程线上完成,营业房“网拍”新模式的落地,有效解决了传统拍租流程繁琐、空间局限大、时间紧、任务重等难题,是中国轻纺城在数字化改革过程中,利用“数字轻纺城”平台对市场服务提档升级的一项实际应用,有效避免疫情期间人员集聚,从“往返跑”升级为“零次跑”。
此外,物业管理系统、营业房系统、智慧用电、智慧停车、视频监控及人流管理等模块均已投用;“网上轻纺城”APP与“市管通”APP基本达成全覆盖,热词库完成热词收集整理15万个;好面料频道上线面料22000件;智慧用电系统上季度帮助北市场减少15.1%的能耗……一个“以数据汇聚与计算为先导、以广泛智慧应用为驱动”的新型数字化产业孪生市场雏形已初步成形,为“产业+市场”转型升级开辟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向数字化要新动能、向深化改革要新活力。2021年,“数字轻纺城”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从系统设计到实际应用,从软件开发到硬件配套,全方位、多维度下功夫。自去年1月初,轻纺城集团成立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短短1年时间便取得显著发展成效,推进市场管理更加智慧化、服务更加精准化。
在中国轻纺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楼大厅,一块展示纺城“晴雨表”的大屏幕格外引人注目,各项数据交替滚动更新:实时客流、市场服务、消防预警……每一个数据都与纺城运行息息相关。屏幕这头,专业工作人员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梳理,最后形成决策,助力整个市场高质量、高效率运转。这正是“数字轻纺城”一期建设中的重要成果“情指中心及数字大脑大屏2.0”投入使用产生的重要作用。
为帮助经营户提升门店管理效率,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快速精准匹配供采双方,作为“数字轻纺城”二期建设重要成果之一的“金蚕宝宝门店管理系统”在去年9月正式上线,已有5100家经营户注册使用。系统以微信小程序为载体,分为供应商版和采购商版,其中供应商版包含样品管理、产品发布、花样保护、产品销售、库存管理等功能;采购商版包含浏览、收藏和咨询产品等功能。经营户可以将门店分享到微信或者朋友圈,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打通公、私域流量,助力采供双方实现面料交易数字化。
这一技术为我国原创,有30多项发明专利,具有独立知识产权。此前,中国丝绸博物馆的“考古现场纺织品(丝、毛)文物免疫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经专家鉴定,被认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我们的目标是拓展丝绸考古的时空范围,寻找丝绸起源。”周旸说。技术,将考古第一现场可能被忽略的信息揭示出来,将考古从肉眼可见的物质层面延伸到不可见的分子层面。
为什么要寻找丝绸起源?周旸说,这个问题别人也问过她很多次。
对中华文明来讲,最初的丝绸起源是在神话故事里,黄帝的元妃嫘祖就教人种桑养蚕。丝绸一直伴随着中华文明,没有迟到,也没有早退,还沿着丝绸之路走向了全世界。在物质层面,它是全球化的贸易商品;在精神层面,它是一种文化符号。丝绸这么重要,它的起源在哪,是否起源于中国,中国人对世界的原创性贡献能不能得到确凿的证明?“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靠考古学实证。”周旸说。
去年,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在河南汪沟遗址出土的瓮棺中发现了距今5000多年的桑蚕丝残留物,这也是目前世界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丝绸实物。
免疫分析法不仅能为丝绸寻根溯源,还帮南海1号找到了“隐藏”货物。
现在在网上搜索南海1号,还能看到某问答网站有人提问:南海1号为什么没有丝绸?
有人回答:应该有的,在船体泥中检测出丝素蛋白了。
这一“正名”,也出自周旸团队之手。
在南海1号沉船10号舱的底部泥沙里,他们用免疫分析法找到了丝绸。
5千年前的丝绸到现今的变化.丝绸最古老的布料:回收丝绸.收购高档布料面料.收购绸缎